谢医生微课 谢老师医疗培训

时间:2022-07-19人气:作者:admin

谢医生微课 谢老师医疗培训

很多家长经常会为孩子出汗感到苦恼,孩子好动,动不动就汗湿了衣裳,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衣物,又吹了凉风,就可能感冒发烧。很多家长会疑惑:“我的宝宝整天出虚汗,到底是缺乏什么营养呢?”其实,孩子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比成人更容易出汗,所以,虽然有些孩子出汗是因为病理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出汗都是由身体异常引起的。今天,《谢医生微课》,湖南中医附一儿科副主任谢静为大家解析小儿汗证。

小儿为什么更容易出汗

中医认为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更容易出汗。

也就是说,小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及微血管的分布都比成人要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较多。且小孩子对寒热的调节能力比成人要差,所以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汗是正常现象。

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区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呢?

如果孩子是因为天气炎热、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或进食热量高的食物之后出汗,且没有其它疾病表现,一般属于生理性出汗。

宝宝睡着了容易出汗,如果多在上半夜刚入睡时出汗,深睡后汗液便会逐渐消退,这也属于生理性出汗,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病理性出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汗证”,是指小儿在正常环境和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小儿汗证常有自汗、盗汗之分:

①盗汗:睡觉的时候出汗,醒来后汗止;

②自汗:在安静时且未着过多衣物,室内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出汗,不分昼夜。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病理性出汗可见于以下疾病:

①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肺炎、结核病、疟疾等。

②营养性疾病和代谢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期,这是婴儿最常见的多汗原因,一般有未足量补充鱼肝油或少见阳光史;还有Ⅱ~Ⅲ度营养不良、糖尿病、低血糖等。

③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类风湿病、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等。

④循环功能不全,如: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急重症,可出现全身湿冷。

⑤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⑥精神因素,如:小儿紧张、兴奋、感到恐惧或受到惊吓等。

⑦药物作用,如:使用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等药物后出汗。

以上疾病中,佝偻病的出汗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汗出明显为特点,且多伴有“枕秃”;结核病的出汗以整夜均可见汗出为特点,同时伴有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症状。

小儿汗证应该怎么治疗

如果是由原发病引起的异常出汗,当然应该先治疗原发病。比如佝偻病的孩子,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有结核感染的孩子应当抗结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药物治疗。

如果排除了基础疾病,或这些原发病经过治疗已经得到控制后,孩子仍然有异常出汗,当然要考虑选择中医内外合治。

中医认为,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血虚、阴虚为主,因此,补虚为其根本。但是,临床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多汗表现为湿热熏蒸之实汗,此时又当以泻为主要治法。辨证多分为以下几型。

(一)辨证治疗

1.肺卫不固:自汗出,以头颈、胸背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治以益气固表,方选玉屏风合牡蛎散加减。

2.营卫失调: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抚之不温,畏寒恶风,胃纳不振。治以调和营卫,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气阴亏虚:盗汗为主,形体消瘦,心烦少寐。治以益气养阴。方选生脉散加减。

4.湿热蒸迫:汗出多,以额、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便干。治以清热泻脾,方选泻黄散加减。

(二)外治法

除了中药汤剂内服之外,也可以配合药物外治,比如湖南中医附一自制的止汗敷脐贴,可以辅助治疗汗证;小儿推拿,对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足浴法:五倍子、乌梅、艾叶,煎水足浴,也可以试用。

小儿多汗应该怎么护理

1.对于多汗的宝宝,家长们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及时在宝宝把衣裳汗湿后帮宝宝把身体擦干,避免宝宝着凉,不要让空调或者风扇对着宝宝直接吹。而且还要注意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

2.如果是有佝偻病早期相关表现的宝宝,家长们就要注意了:鱼肝油要足量补充,出太阳时要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如果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家长们就要带宝宝到医院,行微量元素检测、维生素D含量检测等相关检查,并遵照医嘱进行相关治疗。

如果是怀疑结核病的宝宝,则要注意至医院行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疗。如果考虑其它疾病,也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