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人气:作者:未知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北方统一后,长期的民族征服战争已经过去,实行文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都城已近百年,要实行文治,移风易俗,平城的守旧势力太大,而洛阳位于南北之中,是东汉、魏、晋以来历代都城所在,又是中原的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一方面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便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一带气候寒冷,6月降雪,风沙长起,再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发展农业有其局限性。平城自作为都城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粮食供给发生困难。早在拓跋嗣(太宗)统治时期,就有迁都之意,后来,虽因大臣的劝阻而打消,但仍把一部分饥民迁到河北去“就食”。均田制颁布后,黄河流域的农业恢复很快,北魏政府日益依赖黄河流域的租调,为保租调剥削,就要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平城偏于北方,而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势力还很强大,它时刻威胁着魏都城的安全,因而迁都洛阳势所必然。孝文帝迁都恐怕大臣反对,因而是通过假意的南伐来实现的。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效果:北魏迁都洛阳,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之举;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便于掌控全国局势,更利于集中军力对南朝用兵。北魏迁都洛阳,是学习先进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之举;一系列具体汉化政策举措,已经把鲜卑族完全汉族化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已经把北魏政权提升为君临天下的真正王者。因此,这种从弘扬繁荣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入手,进而征服人心的策略,真是“治国平天下”的最好诠释。北魏迁都洛阳,是促进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的琴瑟和谐之举;迁都洛阳,居王者之地(夏、商、周皆建都洛阳一带,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说),继之进行一系列汉族化的改革,确实能使其他民族,在心理上承认他们是正统的王者,从而增进互信,造就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
1、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笏板,又称之为手板、玉板以及朝板。笏板主要用于古代大臣朝见天子的时候,记录天子的旨意或者命令,也可用于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梳内容,为备忘提示所用。笏板的长度大概为2尺6寸,中宽为3寸,最早出现在春秋以
(0)人喜欢2023-03-091、商水县地处黄准流域,是个古老的县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第- -次农民起义 领袖陈胜、三国名将袁绍、袁术都是商水人。其地域在西周时,属沈国。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
(0)人喜欢2023-03-091、唐国公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于长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657年唐高宗李志迁都于洛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一共经历了二十一帝,并且享国两百八十九年,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
(0)人喜欢2023-03-091、长津湖冰雕连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这三个连队。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部分,虽然只有17天,但不应该不忘记,而冰雕连这一名称更是战士
(0)人喜欢2023-03-091、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笏板,又称之为手板、玉板以及朝板。笏板主要用于古代大臣朝见天子的时候,记录天子的旨意或者命令,也可用于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梳内容,为备忘提示所用。笏板的长度大概为2尺6寸,中宽为3寸,最早出现在春秋以
(0)人喜欢2023-03-091、商水县地处黄准流域,是个古老的县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国第- -次农民起义 领袖陈胜、三国名将袁绍、袁术都是商水人。其地域在西周时,属沈国。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
(0)人喜欢2023-03-091、唐国公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于长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657年唐高宗李志迁都于洛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一共经历了二十一帝,并且享国两百八十九年,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
(0)人喜欢2023-03-091、长津湖冰雕连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这三个连队。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部分,虽然只有17天,但不应该不忘记,而冰雕连这一名称更是战士
(0)人喜欢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