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宋文化非遗盘点 苏州宋文化非遗盘点图片

时间:2022-09-07人气:作者:未知

苏州宋文化非遗盘点 苏州宋文化非遗盘点图片

  苏州宋文化非遗盘点(不断更新)

  宋锦

  名称由来:宋锦源于东吴,形成于宋朝,繁盛于明清,因姑苏城是其主要出产地,所以也称“苏州宋锦”。

  发展:

  1、南、北宋时期,丝织业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2、宋高宗在向南迁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或遗失许多物品.因此急需用大批量高质量的精美织锦来书画装裱和制作服饰,因而姑苏成为生产这种织锦的主要产地,最后形成一大名锦,即宋锦。

  工艺历史

  1、宋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云锦、宋锦、蜀锦)之一,因起源于宋代末年,故成为“宋锦”。

  2、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誉为“锦绣之冠”。

  3、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花坞木刻年画

  发展: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年出产的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制作工艺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辅助刀具有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等。年画印刷用纸宜用白净、薄韧的纸,印刷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胶水、石蜡等。

  制作工序

  制作可归纳为创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工序繁多复杂,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

  制作流程

  匠人先是在纸上画稿,在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刻制,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的效果。

  版画分类

  桃花坞木版年画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通常为红、绿、黄、紫和淡墨等套色。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

  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再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苏扇

  苏扇与宋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水磨骨玉折扇的问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苏州折扇便形成精细雅致风格。

  苏扇的种类

  折扇自南宋时开始自制,亦名"聚头扇"、"撒扇",南方习称"折扇"。

  苏州的檀香扇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构成独特的风格。香气馥郁,艳丽动人,为中外妇女所乐用。

  苏州绢宫扇纤丽秀雅,其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往往绘以山水、花鸟、人物,并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其他非遗

  1、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源于南宋由宫廷御裱转向民间,始于宋代的金村庙会

  2、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

  3、轧神仙庙会起源于南宋

标签: 年画  画稿  苏州  折扇  套色版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