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爆料:美国很快将宣布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时间:2023-06-10人气:作者:佚名

外媒爆料:美国很快将宣布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据日本富士新闻网10日报道,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很快将宣布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日发表有关声明。


视频截图

报道称,消息人士还表示,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作为盟国的日本来说也有利,值得欢迎”。

美国政府此前就曾放风称有意重返教科文组织。3月22日,美国务卿布林肯称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大贡献者,拥有巨大影响力。美国不参与其中,就失去了塑造该组织行为的机会,美国应该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十分重要。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3月23日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美国曾两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如果美国想要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希望其初衷是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同时,美方应当检讨毁约退群、大搞“美国优先”的错误行径,展现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国际法治的善意和诚意。如此方能取信于国际社会,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的支持。

延伸阅读

媒体:布林肯被传可能遭沙利文接替 他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文|海上客

环球时报6月5日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声明表示,美国助理国务卿丹尼尔·克里滕布林克已经于4日开始访问中国。



丹尼尔·克里滕布林克

在现任美国助理国务卿中,丹尼尔·克里滕布林克是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他还取了个中文名——康达。

也正因此,康达来华访问,看起来就是他的正常工作之一。假设换在中美关系稳定向好的年景,或许都没什么人会去注意一个助理国务卿的访华之旅。

但目下情况不比往常。

1

美国方面传康达来华之际,正值第20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举办之时。瞧瞧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会上,赴宴时坐在同一张桌子,美国防长奥斯汀还主动前来握手。但中美防长会晤呢?说没有,就没有。



香会宴席上,奥斯汀主动与李尚福握手

在香会上,中美防长也是各说各的。

奥斯汀口口声声美国仍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又放言“台海冲突将毁灭全球”。

李尚福自然针锋相对。针对美军为首的一些舰、机窜到中国周边,特别是在香会召开之时这么做,李尚福让他们管管好各自的军队。更说出如此硬话:

“若胆敢分裂台湾,中国军队不惜代价,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李尚福在香会演讲

由此可见,中美哪怕在军事领域,都出现了台上、台下同时进行的紧张一幕。

2

可就在这时候,康达访华。而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媒体则纷纷分析称,康达访华是在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接下来的访华铺路。

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今年早些时候,当美方披露布林肯将于中国农历正月十五访华之际,回看的话,确实康达亦曾提前访华。

这样的铺路,或许是符合逻辑的。但海叔注意到,因为有媒体报道称,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国事务的主任贝兰也与康达同时来华,而使得一些美国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总统拜登可能也会安排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事,目前可能吗?



布林肯、拜登、沙利文(从左至右)

难道康达访华是在安排给拜登准备多少响礼炮?海叔认为,显然不是!

以目前的中美关系而论,甚至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尚未完成他一直期冀的访华之旅来看,拜登访华,特别是对华国事访问,显然一时半会无法提上他的议事日程。无论是还想回味2011年身为副总统时访华所品尝到的北京炒肝,还是羡慕马斯克最近在缦府宴吃大餐,反正某种程度他现在只能光想想,无法付诸实施。

即便布林肯访华之事,似乎也无法一蹴而就。康达来北京,先从给布林肯探路开始,还差不多。

3

中美关系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在海叔看来,完全有可能,哪怕中美在许多领域有激烈竞争,但这并不会妨碍在一些可以合作的领域合作。

事实上,5月25日,美商务部长雷蒙多在华盛顿会见了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这是继“流浪气球”事件以来中美首次部长级会谈。26日,王文涛在底特律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琦会谈。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王毅同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 图:外交部网站

此前,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维也纳会晤。

这么看这一条时间线,在某些领域,中美关系确实在向缓和的方向发展。

甚至多提一句,布林肯得抓紧了。已经有媒体披露,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有可能接替布林肯担任国务卿。也就是说,留给布林肯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如果布林肯不抓紧改善对华关系,在未来的历史书中讲述美中关系的章节,或许就根本没他什么事了。

当然,无论谁担任美国国务卿,终得看清——

中国的定力,以及是非曲直。

“美方高官密集推动对华交流是利益使然,而非善意使然。”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康达等人之访华的评价,也足以令我们保持清醒。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