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有关福建的民俗有哪些)

时间:2023-07-13人气:作者:佚名

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有关福建的民俗有哪些)

文章目录:

1、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2、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3、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4、清明节各地区的民俗文化

5、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相邻。一个城市、民族的文化发展,总离不开民间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慢慢形成的。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着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您可能还喜欢: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

独具轻绵细腻风韵的扬剧

别具一格的二人转文化

满族说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2、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东素来有着“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称,山东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山东的民俗风情多种多样,经久不息。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文化得以传承。那么,你知道山东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

3、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厦门是一座著名的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能够欣赏到迷人的海岛风光,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现代城市的无穷魅力,当然,我们也可能领略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那么,厦门的城市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地方风俗

厦门位于闽南、台湾、东南亚华侨华裔聚集地大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化于一体,孕育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从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便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若是逢年过节,此种地方风情则会体现得更为浓烈。

闽南功夫茶

厦门的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尤以安溪铁观音最爱,铁观音号称茶中极品,有诗盛赞: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齿牙,两腋清风瓯泛绿,一壶春雪笔生花。

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叶以新为贵。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择安溪的“铁观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软水,即每公升水中钙、镁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这样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泽纯正。

再次,火候与汤候适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厦门的品茗行家烧水,既要烧沸,又不能过火,这样茶汤才能鲜美。

复次,茶具精选。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厦门人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艺术价值。

地物,茶道讲究品茗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厦门人喜欢在厅里放置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品茗成了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端午节龙舟赛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人称为“五月节”。以往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家中进行清扫,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集美学村的龙舟池和市区筼筜湖是厦门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竞赛时这里金鼓齐鸣,人声鼎沸,健儿们驾着颀长的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别有一番风情。

赛龙舟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340-公元前278年)。传说,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竞相划船追赶拯救,同时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美丽的传说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中秋博饼

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排解战士中秋佳节思乡之苦,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称中秋会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取民间流传的赌具骰子6个,以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为不同等第,依次为序让参加者投掷玩耍。中秋博饼活泼有趣,雅俗共赏,郑成功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日,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中秋会饼博状元的习俗流传至今,三百多年来在厦门代代相传,成为有趣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活动倾注了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博得尽兴,玩得开心。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人们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祭祀

厦门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数拜菩萨为最。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萨”生日时,人们便提着水果、供品去寺庙祭祀,燃烧冥纸,燃点香烛;阴历初二、十六则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这种自古以来的祭祀风俗延续至今,依然是众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讨个吉利的传统方式。

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有描写日常生活,倾诉男女爱情的,有再现劳动场景,传播知识趣闻的,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近几十年来,曲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作品。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答嘴鼓等。在现代化的厦门,感受一下颇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南音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管弦”。它保留晋唐古乐特色,融汇中原、西域及宋元明南戏、杂技、传奇词曲的精华,有定型严格的音韵格律,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演奏形式有指、曲、谱三种,主乐曲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4件,此外还有拍板、唢呐、云锣等。南音成为亚太地区最古老的乐种。被称为“珏璋古乐,雅典之音,华夏正声,国中之宝。”

南曲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缠绵;音乐节奏徐缓,旋律与唱词的配合常为一字多腔,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收音归韵。这一独具一格的乐种不仅在厦门、泉州一带流行,还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备受欢迎,海外乡亲更借南曲乡音寄托其爱国思乡之情。代表作品有《梅花操》、《八骏马》等。

歌仔戏

芗剧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一般分生、旦、丑、净等四个行当,表演细腻,用语幽默诙谐。唱腔属民歌曲体,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唱腔淳厚,富有闽南风土气息。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以及民间山歌、“十二送哥调”、“扭扭动”等小调,共上百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该戏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其曲调来自民间,是流散在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灵活机动,可长可短。传统剧目有500余本,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安安寻母》、《白蛇传》、《火烧楼》及现代戏《碧水赞》、《武夷英烈》等。

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高甲戏产生于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间娱乐表演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它把昆腔、四平腔、戈阳腔、徽调、京剧、木偶戏和梨园戏、南音等地方音乐戏曲兼收并蓄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丑角表演艺术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的珍品”。题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如《陈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在厦门及闽南乃至海外早已是家喻户晓。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想欣赏歌仔戏、南曲、高甲戏等厦门传统戏曲的话,可以到地处厦门市中山路的人民剧场,以传播闽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舞动厦门艺术团”常年在此演出。

您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四川文化特色是什么?

【城市文化】山西文化历史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辽宁文化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识大全

4、清明节各地区的民俗文化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民俗传统文化,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每个地区在清明节这一天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节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吧!

清明节各地都有什么习俗?

河北:踏青、看花、挑菜、簪柳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扫墓、踏青、吃青团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温州:吃绵菜饼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 清明饼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平安夜的由来,平安夜的习俗有哪些?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5、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本期的民族文化带你了解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