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 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呢

时间:2023-10-12人气:作者:未知

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 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呢

文章目录:

1、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

2、布朗族节日 载歌载舞的布朗族桑衎节

3、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

4、不得不知的布朗族禁忌

5、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6、猜你喜欢:

1、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

在布朗族的饮食中,布朗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这和布朗人嚼烟几乎相同吗,在这样的习惯下,他们的牙齿都是被染成黑色。那么,布朗族的妇女为什么还是把嚼槟榔当成爱好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布朗族文化中了解吧。

布朗族妇女嚼槟榔的习惯,是因为布朗族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

关于布朗族的食俗习惯:

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要,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西双版纳的布朗人还喜食生肉。

布朗人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布朗族人喜欢食鼠,无论田鼠、家鼠、竹鼠均为所食佳肴。将捕获的鼠烧光毛,去皮和内脏,洗干净后煮食。布朗山有一种黑蚁,每窝有一只蚁王,能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气,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礼佳品。

布朗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

布朗族人品茶有烤茶和泡茶两种。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而烤茶则是在一个特制的小茶罐里放些茶叶,放在火塘边烘烤,等冒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水开之后倒进小茶盅,称为“浓茶”。

2、布朗族节日 载歌载舞的布朗族桑衎节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本期云南少数民族,讲讲桑衎节。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有着许多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桑衎节”就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其实用我们布朗话是叫“考摆”(同音),是我们布朗同胞的新年

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中旬过的,为了让大家有个统一的时间,政府把4月9日至12日定为布朗族的桑衎节,节日期间各村寨的布朗族同胞都会杀猪宰牛、自制火花、载歌载舞等形式共同庆祝节日。

3、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

布朗族是富有斗争传统的民族,为反抗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曾和其他民族一起举行过多次起义。其中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墨江哈尼、布朗等族人民的起义规模最大。本期的布朗族文化,带你看看布朗族的历史。

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沧江怒水”之间的山岳地带,有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善良的民族——布朗族。从茫茫的远古至今,布朗族人民一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劳作、生息和繁衍,与周围的汉、傣、佤、拉祜、哈尼等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为开发和扞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作为跨国境民族之一的布朗族,他们还与居住在缅甸境内的布朗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不少家庭还结为异国姻亲,增进了中缅两同人民的交往与团结。

布朗族自称阿娃。汉族称布朗族为蒲满,傣族称布朗族为腊,佤族称布朗族为布恩,拉枯族称布朗族为卡昔,彝族称布朗族为蒲满。

布朗族先民是古代的“濮”人。汉晋时期,“濮”人分布在今云南省境内澜沧江两岸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到唐代,已经分化、发展成不同称呼的多个族群。其中的“朴子蛮”,分布在当时的永昌(今保山地区)、银生(今景东县)一带。明清时代的文献中写作“蒲蛮”。“蒲即蒲蛮,今顺宁……永昌景东七府有此种”,“居多傍山,不畏深渊,寝无衾榻,食惟荞种。”

汉、晋以来,县境内已有“蒲”人居住(包括布朗族、佤族的先民)。傣族。拉枯族都认为布朗族是县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黑江边的赛罕布朗族称:“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住在这里。”1960年以后发现过不少粗糙的红陶器,还有石砌的古老寨墙。不少布朗族又称人们的祖先来自“勐卯”。

4、不得不知的布朗族禁忌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文明大国,靠的就是明确规章制度。在古代就有的规定,古语云: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不留情,额外开恩的几乎没有。为了规范每一个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那么,在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禁忌呢?一起来看下。

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楼两种,一般分里屋和外屋两部分,里屋为主人的寝室和存放东西处,外人不得进入。西双版纳布朗族住竹楼,登上布朗族的竹楼需脱鞋或换拖鞋。楼上室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踩踏,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外来人不能将自己用过的三脚架支在布朗人家的火塘上。布朗族每个家庭都供有家神,一般供于家里堂屋内的中柱上,用芭蕉叶、甘蔗叶、蜡条等拴扎而成,禁止触摸。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的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布朗族通用傣历,过年节也和傣族的泼水节在同一时期(即公历4月13日-15日),但不划龙船也不举行泼水活动。这一天,家家吃红糖糯米粑粑,互相拜年,参加赶摆和放高升等。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进人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

布朗族每个村寨还有寨心神“得那曼”,有的以在寨子中央竖一根木桩来表示,周围垒上石头;有的则以立五根木桩,中间一根削尖来表示。“得那曼”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要举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动,祭祀活动持续3天。届时寨门外高悬木刻、蔑盘等,以示禁止外人进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门,违者罚祭猪一头。

布朗族还把村寨附近的参天古树视为神树、龙树,每年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期间,不准吹口哨,不准玩乐器。祭祖后3日之内,严禁外人进入本寨,也不允许任何人接近龙树。平时禁止砍伐神树及其周围的树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许任何人在神林区内大小便。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盥洗礼。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布朗族村寨有村社公共墓地“南山”。黄山之地不允许外人讲入,不允许砍伐奋山的树林,也不能采摘树叶。布朗族妇女怀孕后,忌讳前往类房破佛和参拜佛。孕妇也忌讳参加别人的婚礼和葬礼,一般不能参加各种祭典。婴儿出生后,在偏厦的屋檐下或墙缝中挂一束带有绿刺儿的树枝,向亲友报喜。参加祝贺布朗族新生儿出生,按本民族习惯,应带两碗米、一只鸡、一块红糖。外来客人可视情况赠送相应的钱物,以示恭贺。

5、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56个民族56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果说那个省的民族资源最丰富的,当属云南省了。本期的布朗族文化,带你看看云南少数民族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产丰富。根据1998年人品统计,布朗族有8.77万人,占有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661%,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388万人。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及高棉语有亲属关系。由布朗族与傣族、伍族、汉长期杂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

布朗族古称“徽‘、”蒲人“、”朴子“,自称”乌“、”翁拱“、”阿娃“,他称”濮曼“、”濮满“。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

元明清时期称”浦人“、”蒲满“、”包满“、”濮曼“。新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八达一带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布朗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有着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钱、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

为青年男女所喜爱的”圈圈舞“,热烈欢快,是情感交流,传播爱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的曲调,多用来歌唱爱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广泛的内容;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的曲调;甩调,喜庆节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着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6、猜你喜欢:

标签: 槟榔  爱好  布朗族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