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的起源,讲述佛家之礼的缘起

时间:2023-07-28人气:作者:未知

佛教礼仪的起源,讲述佛家之礼的缘起

文章目录:

1、佛教礼仪的起源,讲述佛家之礼的缘起

2、佛家圣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3、佛教节日也讲礼仪,佛教的礼仪节日

4、佛家语言与礼仪令人尊敬的文化

5、衣食住行之礼:佛教基本礼仪穿海青

6、猜你喜欢:

1、佛教礼仪的起源,讲述佛家之礼的缘起

说起佛家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今天小编不说这个,小编要说的是佛教礼仪。那么同学们对于这个佛教的礼仪又是了解多少呢?佛教礼仪一般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礼仪、汉传佛教礼仪还有就是南传佛教礼仪这三大类,说道这里小编也就不多废话直接入正题。本章文章要讲的是关于佛教礼仪中基本见面礼,希望大家喜欢。

在中国除了熟悉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还有鲜为人知的回鹘语系佛教。除了印度诸语(首先是梵语,还有犍陀罗俗语)之外,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的主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

汉传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藏传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完整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南传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论,学说,学派,宗派,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我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但是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有很大的不同。

佛教礼仪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后开始在国内传播发展。在中国佛教礼仪,是指佛教的礼节和威仪,按照地域划分有三类:汉传佛教礼仪、南传佛教礼仪和藏传佛教礼仪。

【结束语】如同粟特人一样,吐火罗僧侣接过印度高僧传来的接力棒,把佛教进一步传给东方的突厥人。把佛教由中亚向东亚推进。他们对古突厥、回鹘人产生影响的时间都早于汉传佛教。

您可能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佛家中所说的婆娑世界是什么意思佛教礼仪文化讲解:过堂是什么意思

2、佛家圣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在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派别,所信仰的教义也是不同的,而在我国的佛教是非常壮盛的,传入我国也是历史久远了,得到了民间的广泛信仰,我国也有佛教的五大名山,你知道五大名山分别是哪些吗?本期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雪窦山。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五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

普陀山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岛,观音菩萨道场,同时也是着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着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公里。

弥勒道场雪窦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截止2014年,国内大大小小希望位列五大佛教名山的景点举不胜数,以当下鸡足山天台山雪窦山千山等为代表,各景点的佛教文化也是历经数千年洗礼,但仍以梵净山为代表!佛教文化佛教名山代表是其宗教事务,愿各方应还于佛道清净!共同传播优秀的佛教文化!

3、佛教节日也讲礼仪,佛教的礼仪节日

只要是信徒,都会知道,佛教其实有很多的节日,不亚于传统节日,不同的佛教类型也有不同的佛教礼仪,而在佛教节日中也有不同的佛教礼仪。本期的佛教礼仪带你去了解佛教的礼仪节日。一起来了解一下佛教的文化。

还想要了解》》藏传佛教拜佛礼仪正解

(一)主要宗教活动

1、日常活动

僧团内部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早晚功课,也叫朝暮课诵或上早晚殿。早课的内容是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

晚课的内容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忏悔文》,蒙山施食每日均有,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忏悔罪障,并为自己和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祈愿。除了早晚上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饭、午饭)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2、公众性的活动

佛教的公众性活动统称为道场。目前经常举行的是法会——佛教所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法会多在寺院庆祝佛教节日时举办。主要是在每月初一、十五和诸佛菩萨圣诞日,四众弟子按照佛教传统法事仪规进行吉祥或荐拔法会。在法会上,还经常请法师为众人讲经说法。

(二)主要节日

在一年之中,佛教大的节日有3个:

1、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日,寺庙于此日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时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2、盂兰盆会(俗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为追荐历代祖先举行的。据该经说,目莲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莲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时(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所犯下一切过失,从而忏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3、释迦牟尼成佛日(农历腊月初八)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盘日同是四月初八。但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诞生日,二月初八为出家日,二月十五日为涅盘日,而以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为成道日。寺庙常于成道日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为庆丰年之意。

4、佛家语言与礼仪令人尊敬的文化

在现今的社会,信佛的人士愈来愈多,很多人会到一些寺院去烧香拜佛,以祈求平安幸福,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而当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应该怎样和他们打招呼,又有哪些礼节呢?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5、衣食住行之礼:佛教基本礼仪穿海青

说起佛家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今天小编不说这个,小编要说的是佛教礼仪。那么同学们对于这个佛教的礼仪又是了解多少呢?佛教礼仪一般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礼仪、汉传佛教礼仪还有就是南传佛教礼仪这三大类,说道这里小编也就不多废话直接入正题。本章文章要讲的是关于佛教礼仪中衣食住行之礼,希望大家喜欢。

海青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广东还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做僧袍名。

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与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海青”缝合袖口,也有一种傅说。据说:“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时常想用方法诬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宫人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召请宝志禅师师徒用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门。如果僧众当时不吃,就会构成违逆皇后旨意之罪。宝志禅师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其意。於是事先命令门徒,都把‘海青’袖口缝合起来,先把馒头预藏袖筒之中。当进宫接受午宴之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馒头来吃。这样子才逃过了郗氏的诡计”。——这一种傅说是否属实,还须要一番查证。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於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以至於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

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由於“海青”体量庞大,用布过多;而且宽松摇摆,动作不便,同时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来,已经有人提议改革。民国太虚大师等,就曾经倡导过新式的僧装。不过在同时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傅统的服式,肃穆庄严,不宜轻言改革。

穿着要领:

1、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3、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

4、长跪时起身要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右脚收回。

5、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7、穿海青时,要保持操手的姿势,两袖不要一前一后的大幅摆动,如此看起来不但不威仪,心念也容易散乱。

【结束语】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成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您可能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佛家中所说的婆娑世界是什么意思佛教礼仪文化讲解:过堂是什么意思

6、猜你喜欢:

标签: 缘起  讲述  礼仪  起源  佛教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