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啊)

时间:2023-06-21人气:作者:未知

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啊)

文章目录:

1、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2、你所不知的藏族佛教文化

3、佛教文化解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4、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5、佛教文化释义:业障是什么意思?

6、猜你喜欢:

1、佛教文化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皈依”是入教之门,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惟一分界线,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应该了解“三皈依”。 那么,三皈依是什么意思呢?由本期的佛教文化来告诉你吧。

三皈依,又称皈依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三皈依

三皈依

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皈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皈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皈依。即登彼岸。

既皈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皈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经书)

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2、你所不知的藏族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与传统的佛教不同,它是传入西藏的一个佛教分支,是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的宗教。而在藏族的历史上藏传佛教对藏族的文化、生活与思想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本教”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您可能还喜欢:

瑶族道教,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文化

朝鲜族的体育竞技游戏:朝鲜族跳板

满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朝鲜族人的葬礼礼仪与文化

3、佛教文化解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是佛教的一个术语,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所以又称作无量寿佛。无量寿经上上说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佛教教徒和高僧口中所说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本期佛教文化带你来看看。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无量寿佛,(佛名)阿弥陀佛之译名也。净土三部经中,小经存梵名题曰阿弥陀经,大经举译名题曰无量寿经。阿弥陀含无量光,无量寿之二义。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于密教为五佛中之西方尊,于胎藏界曰无量寿,于金刚界曰阿弥陀。

据记载,在很古的时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誓愿,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而成为阿弥陀佛,现在仍在弥陀的西方净土说经法,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

佛教界自古就流传一句话: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于此我们要补充一句:不念无量寿经,不知弥陀伟大!《无量寿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中,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的三部经典之一,另两部为《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此经又被尊为“净土第一经”,因它乃净土三经之中心。又佛宣称,在他此次的度生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总共一万二千年)中,此经乃最后才灭的经,亦即一切经法都灭了,尚留它住世多一百年,以度有缘之人。由此可见其威力之强及影响之远了!

【结束语】佛教对于人们的意义非凡,就像佛教中一句老话说到: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牛羊的眼睛只能看到别人像牛羊的一面,你从上帝的眼睛看你自己,发现自己内在有一个神明,那就不一样了。

4、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佛教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绍: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

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您可能也喜欢: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全面解析:多神教的文化历史

解析: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5、佛教文化释义:业障是什么意思?

“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每个人的存在都一定有着需要偿还的恩恩怨怨,前世的因来世的果,业障同样也是需要偿还的。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了解业障是什么意思。

还想了解》》大乘佛教八大菩萨

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业障消除。”《西游记》第十五回:“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

詈词。它指责他人他物为恶果、祸患的根源。《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婆子道:‘奶奶,你看丢下这两个业障在屋里,谁看他?’”清李渔《比目鱼·肥遯》:“要急抛离这乌纱业障。”《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在坑里偷眼看老虎走过几里……自心里想:‘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

业障,是佛教术语,是指人在前世的时候,所造的恶业。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业障,就承担着人生的苦乐。佛教的修行,有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消灭业障。方法有许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念佛诵经。

其出自佛教医学理论,在正规的医学辞典中是无法找到这种病例的,业障病虽然尚未证实是否存在,但是人生病的确拥有多种原因,因果病包含业障病,行善心情舒畅,有助于机体健康长寿,行恶心情郁结,有损于机体健康长寿,这存在科学依据。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善业;杀盗淫妄,恶业;非善非恶叫无记业,刹那不停的在造,从来没有止息的在造。我们知道,口业是言语,着重在言语,饮食也是口业。意业是指念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前世做了坏事,这些坏事今生就会障碍我们的事业、障碍我们的爱情、障碍我们的健康。前世做的坏事叫“业”,今生的果报不顺叫“障”,就称为“业障”。

但消灭业障,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有许多后续的修行。这更加高难。但洗掉原罪,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在“称义阶段”以后,还有进一步的“成圣阶段”。这更加高难。绝大部分的信徒,所做的修行,主要是初始阶段。目标是:消灭业障,洗掉原罪。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