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青姑娘节(白族的青姑娘节的来历)

时间:2023-06-27人气:作者:佚名

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青姑娘节(白族的青姑娘节的来历)

文章目录:

1、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青姑娘节

2、布依族地戏,极具民族特色

3、极具民族特色的怒族建筑

4、颇具民族特色的白族服饰文化

5、极具民族特色的黎族礼仪文化

6、猜你喜欢:

1、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青姑娘节

白族文化多姿多彩,最感人的青姑娘节源于白族民间一个凄惨的故事。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的青姑娘节,反映出白族女性反抗压迫的宁死不屈,以及旧时代的悲惨命运。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极具民族特色的白族青姑娘节吧。

青姑娘节,是白族妇女的一种纪念性的歌舞节日。主要内容为叙述旧时代白族妇女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寄托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流行于剑川县的羊岑、甸南一带、节期为农历正月十五日。

青姑娘节的活动以载歌载舞演唱一部反映青姑娘身世的白族民间长诗的形式来进行。内容讲述了青姑娘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后被父母包办嫁为人妇,受尽了丈夫和婆婆的虐待,在一个月夜自吊秋千架上,被伙伴解救,返家仍遭毒打,终因不堪折磨,跳进海尾河自尽的悲惨故事。

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届时,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有的村庄则用篾扎纸糊再加彩画的偶像来代表青姑娘。

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

她发出怒吼:“墙上人影难成画,水底捞月白费神,万丈铁链缠住身,难锁我的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只得跳进海尾河,以死来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妇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纷纷聚会,开展祭奠活动。晚上,她们抬着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边走边唱叙述她悲惨遭遇的长诗《青姑娘》。

“青姑娘”长诗的词曲哀婉凄凉,分为“悼歌”、“恋歌”、“苦歌”、“哀歌”、“幻歌”等五大部分。从“悼歌”呼唤青姑娘“青姑娘子阿姐姐,今天姊妹来团聚,海尾河边来祭你,把你苦情叙。”开始,直到“幻歌”中的“香樟树,树香樟,海尾河边树苍苍,砍棵大树造只船,划到南海上。”

句句扣人心弦,令人回肠荡气。该长诗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白族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又借助于“青姑娘节”的传统习俗而流传民间,堪称为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您可能还会喜欢:

瑶族盘王节,一个神奇的节日

东北满族民居文化,你了解吗?

瑶族道教,中国西南瑶族的宗教文化

朝鲜族的体育竞技游戏:朝鲜族跳板

2、布依族地戏,极具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戏的产生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却给当地文化带来更多的精彩。其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状况。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极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戏吧。

布依族地戏是一种以面具装扮人物,以歌唱来“演故事”为主要形式而夹杂某些戏剧身段和舞蹈动作的民间艺术,属傩戏类。主要流传在贵州中部及西部与汉族杂居地区,尤以贵阳市郊区和安顺一带最盛行,多在春节期间演出。因在平地演唱,不需要搭戏台,因而得名。

相传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开始传入布依族地区,是产生较早和流传较广的一个剧种。演出时,演员根据扮演角色,头戴各种不同面具,身穿各种不同服装,手持刀斧等兵器道具,随着锣鼓、笛子、二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声进行表演。多用汉语演唱,也有用布依语演唱的,唱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多用一唱众和形式。

唱腔激扬高亢,动作粗犷活泼,气氛十分热烈。传统剧目有《杨家将》、《精忠传》、《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等歌颂历代忠君爱国英雄人物,多从汉族戏剧移植,但又不完全相同,经多年演变,内容、唱词、唱腔、服装、道具等都带有布依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故为群众所喜爱。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溪地戏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和西部,演出队伍大多为布依族民间艺人组成,其中以大寨地戏队最具代表性。其演唱用当地方言,形式憨直拙朴、粗犷自然。歌颂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剧目包括隋唐薛仁贵征东、宋朝杨家将、岳飞传等。花溪民间地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丰厚的底蕴,传承几百年来成为当地布依族同胞劳动之余喜爱的娱乐活动。

起源

花溪地戏源于古代的“扮傩”。“扮傩”是为逐疫鬼,迎神灵,保平安的祭祀仪式。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贺长龄编修的《贵阳府志》载:“土人、贵筑、广顺、贵定皆有之,岁首迎山魈,逐村屯为傩,击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饮食之。”花溪地区的地戏,至今仍有上述的习俗。如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

发展现状

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他们是以下18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谷蒙(燕楼村有两泼)、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

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这种表演场合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风貌近是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用职权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红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要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

猜你可能也喜欢:

盘点中国朝鲜族名人有哪些

民族文化:朝鲜族是朝鲜来的吗?

解惑:朝鲜族是中国人吗

朝鲜族说韩语吗,朝鲜族语言和韩语的区别

3、极具民族特色的怒族建筑

怒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属于人口较少的民族,虽然人口少,但是却拥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怒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不论是饮食,习俗还是建筑上面都有浓浓的怒族气息。怒族的建筑文化十分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就是古人对怒族建筑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

4、颇具民族特色的白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粹的体现,他不止是让我们有一件衣服遮体,更多的还是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也将代表着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民族。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白族文化吧!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白族的服饰文化深受南诏、大理国等文化的滋养,兼顾了实用和美观,给人以得体、大方、端庄、个性、华丽等等舒服的感受,进而在历史的积淀和发展中形成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代表白族的显着特征之一,也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

白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服饰的基本色素之中。白族尚白,在服饰中,素以白色主基调的服饰为美。而白色,在色素中,所代表的主涵义为“尊敬、纯净、简洁、和平、谦卑、精密”,由此给人的色感是“明快、纯真、清洁、高雅”。白族与“白”有天缘,民族的命名用“白”,民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基调也用“白”,这绝是一种巧合之中的必然。

而当我们将白族的历史文化与服饰文化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更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无论是在审美方式上的唯美、思维方式上的简洁、性格体现上的谦和、日常工作中的精密都是其“白”主色素下的生动呈现。透过深厚的白族服饰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白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白色的选择,是一种对色彩的崇拜,更是一种对民族特性的规定,白族服饰呈现的既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本质和特性。

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和谐元素浓郁的精美图案中。白族手工技艺精湛,在服饰文化中,素以手法细腻、图案精美的头巾、飘带等搭配服饰为美。在如今的大理地区,只要你走进,金花们便会自豪而娴熟向你讲白族头巾“风花雪月”的故事,让你觉得头巾已不是服饰,而就是大理金花自己,就是大理“风花雪月”,就是大理本身。

回过来讲,在白族服饰中用于搭配的飘带、头巾、束腰上所绣的图案以及金花们脚下所穿的绣鞋,图案都以花草、飞鸟、蝴蝶等为主。这些图案进入视线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精细做工之下的图案美,然后就会使人不禁往图案背后去联想大理的“风花雪月”、“文献名邦”、“万蝶齐飞”、“洱海映月”等等。但当我们平静下以后,我们只要将这些元素赋予生命,那么就是一幅时下倡导的“和谐、和美、和顺”图。于是,我们不得不抛开以往对白族服饰刺绣做工精美、寓意丰富、祈子祈喜、消灾祈福等的粗浅理解,而上升到体悟白族服饰文化所蕴涵的和谐、和顺、和美中来。

诚然,白族服饰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分析、几句话就能加以概括或是叙述的。要真正了解厚重的大理白族服饰文化,首先应该进入大理,来到承载她的这片天地,用时间和实践,用真心和灵感,慢慢地去感受、感悟,也许就会得到让你满意的答案。

今天,白族服饰文化因其深深扎根于五千年的大理历史文化之中,已成为了大理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生动呈现的载体,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您可能还喜欢:

瑶族新年,瑶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汉族信仰,汉族宗教信仰文化

精美绝伦的侗族银饰文化

历史悠久的侗族萨玛节文化

5、极具民族特色的黎族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黎族也不例外。黎族文化是一种开放式文化,所以礼仪文化更是非常的注重。礼仪文化在黎族自古就开始传承,至今依旧被黎族人民继承与发展着。礼仪对于黎族来说,是做人之本,无礼不成人就是这么来的。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二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七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一百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您可能还会喜欢:

畲族的图腾象征着什么,你知道吗?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民间歌曲,土族的精神财富

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二月二

6、猜你喜欢: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