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阎学通:不以战争为前提,中美应该管控竞争

时间:2024-07-05人气:作者:佚名

专访阎学通:不以战争为前提,中美应该管控竞争

直新闻按

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本周末将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护正义、促团结、谋合作”为主题,强调全球合作的必要性。去年的论坛吸引了近400位外国前政要、各国驻华使节及专家学者参加。而今年,无论是国别还是专家数量,均有所增加。这一趋势也显示出论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那么,今年的论坛在议题设置上折射出国际局势的哪些新变化?全球局势加速演进,外交界和学界有何观点碰撞?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围绕这些热点,专访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阎学通强调,论坛提供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深入讨论,参与者能够以更理性、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全球问题,从而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向前发展。同时,专访还关注了当前的国际热点,如持续的俄乌和巴以冲突,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这些都加剧了全球的不稳定性。

以下是专访实录。

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举办在即 传统安全问题再上桌

直新闻:和平论坛已经走过12年历程,今年的主题是“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护正义、促团结、谋合作”。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普遍的安全焦虑,请问论坛主办方是想激发大家哪些方面的思考?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与去年相比,论坛今年又多了一场影响世界的战争。这场战争与俄乌冲突有个特别明显的区别,就是这边平民妇女儿童的死亡规模太大了,因此,这场战争引发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领土主权问题,更多的是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

因此,今年我们在论坛中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际正义。我们很难预设嘉宾的讨论内容,我们只是希望给国际社会的嘉宾们提供一个平台,各自表达不同的立场。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大家认为社会正义的方向应在哪里,以及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维护正义。

直新闻:随着中美博弈的加剧,世界上选边站队的情况愈发明显。作为主办方,请问今年邀请嘉宾的过程顺利吗?尤其是境外嘉宾,他们有何反馈?是否感受到安全感的增强?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实际上,今年邀请嘉宾的过程相较去年来说更容易,因为大家对疫情的担忧有所减少,去年我们还面临一些问题,因为当时国家的疫情管控政策尚未完全取消。今年这些担忧已经不存在,对邀请嘉宾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

但在邀请嘉宾过程中,他们对来中国的“政治安全”仍有一定顾虑。因此,你会看到我们外交部发言人在不断向世界解释,“中国是一个安全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安全的社会”。

在邀请嘉宾方面,今年我们感受到他们在国内面临的压力仍然存在。有些人不接受我们的邀请,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不好,他们担心来中国后,会被视为站在中国一边,因此不敢前来。我们理解他们的担忧,了解他们国内的政治环境,所以尽管情况较去年有所改善,但挑战依然存在。外国嘉宾的主要困难还是源于他们国内的政治环境。



深圳卫视直新闻专访阎学通

如何理解和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直新闻:世界和平论坛历经多年,每年我们都对和平有不同的解释。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您认为今年论坛的主要目的和方向、或对主题的理解应该是什么?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如果我们把第一届和今年的第十二届进行比较,你会发现在第一届时,讨论的概念集中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毒品贩卖及人口贩卖等,所以当时特别强调怎么应对非传统安全。但今天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已不再是世界和平论坛的主要议题。

不过,过去的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如核安全、遵守战争法等,则重新成为关注焦点。这表明历史在变化,有时是进步,有时是倒退。

直新闻: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您如何评价世界和平论坛在继承和发扬这些原则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和平论坛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些原则的全球实践?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在如今战争危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论坛更关注两点:一是如何预防战争的发生;二是如何尽快结束现有的战争,以及如何在战争中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

这是一个关于和平与安全的论坛,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尤其重要,值得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我们论坛第一场大会的议题就是关于和平共处。事实上,和平共处不是要相互之间友好,而是我们知道相互之间不友好,但我们如何防止用暴力方式来解决对立,这样就可以避免战争发生。



阎学通回应提问

上合会议聚焦区域安全,正面作用显著

直新闻:上合峰会正在召开,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上合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能发挥何种作用?我们可以对本次阿斯塔纳峰会有何期待?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上合峰会主要是一个区域安全会议,从它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来讲,我觉得它是相对来说比较正面的,因为它主要针对的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主要针对恐怖主义等问题,所以我认为该组织对整个地区的安全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

美国大选存在外溢效应但对非盟友国家影响有限

直新闻:谈到当前国际形势,就绕不开中美关系。您怎么看美国选举乱象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美国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与50多个盟国有军事同盟关系,从这种意义来讲,它的内政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超过其他国家。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盟友上,因为他们担心新总统可能带来政策的重大变化,但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没有什么特别根本性的影响。

直新闻:请问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美国的内政模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过去无论谁执政,对盟友的政策基本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然而,近几年情况有所不同,总统的更替可能导致美国对盟友政策的显著转变。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美国的盟友感到担忧,他们担心新总统上任后可能会采取与前任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比如,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一些政策,就与拜登政府的政策在某些关键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变化使得盟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和预期。



美国大选首场辩论

中美关系核心问题:管控竞争、避免冲突

直新闻:尽管当前中美双边关系出现止跌企稳势头,但两国战略竞争似乎愈演愈烈。您认为这样的互动模式是否会长期持续?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如今中美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一趋势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具体来讲未来五年内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利好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双方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管理竞争,防止竞争升级为战争,这是核心。在此基础上,能够管控双边关系的,要根据不同事件去分析。

直新闻:为避免滑入无意识的冲突,双方更需注重哪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美能否以和平方式管控竞争?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中美双方需要在旧金山峰会后避免在台海问题上发生冲突,所有事务应在不发生战争的前提下进行。至于具体哪些领域应加强交流和合作,显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仍能维持,但这些领域的交流范围可能会逐渐缩减。

应对美欧对华经贸摩擦需区分政治或经济动机

直新闻:“脱钩”“去风险”成为高频词。欧委会预披露初裁结果,计划从7月4日起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近几年来,经贸领域相互依赖“武器化”的现象为何会愈发凸显?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现在大国之间进行经济制裁,使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来减少经济合作,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背后的思想观念,还是所谓的经济安全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导致大国间的合作受到影响,因为每个国家都担心经济合作可能对自己构成伤害,而不是看到合作带来的利益。这种思考主要是考虑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这是主要一个原因。

不管是欧盟、美国还是日本,他们在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方面,都是基于相对收益的考虑。就是这样做他们自己会有损失,但他们认为对方的损失更大,就是对自己有利。

具体来讲,就像美国要维持和中国在技术上的差距,欧洲则担心对中国和美国过度依赖,担心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对自己不利。因此,他们采取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策略,这种所谓的经济安全观念导致他们采取关税措施来保护市场。

这样的做法使他们无法享受到中国产品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也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们必须权衡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受这种损失。因此,我们不能将所有措施都视为性质相同,需要区分背后是政治动机还是经济动机,然后再讨论应对策略。

直新闻:您如何看待由安全关切驱动的“半球化”趋势的出现,即美国和它的盟友组建“小圈子”,似乎在鼓励“脱钩”,并在盟友间形成经济集团?这是出于哪种动机?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美国在技术上的策略显然是出于政治动机,目的是保持与中国的技术差距,这是其明确的政治目标。至于他们在商业方面保护市场的措施,则更多是出于经济动机,例如解决就业问题等。所以,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是哪种动机在起作用。

至于美欧要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的尝试,这件事并不容易,也说了很多年,现在它仍然建不成,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考虑,而不仅仅是政治利益。如果主要是政治利益,可能建立会更容易。

全球冲突与外交孤立:美国政策的双重标准及其后果

直新闻:考虑到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持续,您认为这些冲突将如何影响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区域安全格局?前段时间您也去了欧洲,您认为这两场冲突对国际形势与力量对比有什么长期、深刻的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自从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孤立程度显著增加。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双重标准做法被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担心这种双重标准某天也可能用在自己头上。因此,你会发现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与美国持对立态度。

第二就是欧洲国家最初跟随美国,但后来发现这样做对自己的国际形象也造成很大伤害。也就是说,欧洲国家讲所谓自由民主,但因为美国的做法显得双标,因此欧洲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与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保持距离,所以这场战争使美国变得相对孤立。

这场战争客观上为俄罗斯创造了一种更宽松的国际环境,当美国和西方国家拒绝接受对内塔尼亚胡的申请逮捕令时,国际社会开始质疑美国对普京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是双重标准,缺乏合法性。

因此,现在可以看到俄罗斯总统的国际访问不再面临此前那样的困扰。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态度变得怀疑,认为美国的政策不具备法律上的正当性。因此,巴以冲突在俄乌战场上实际上变得对俄罗斯相对有利,而对美国则构成了显著的政治不利。



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南部造成的破坏

直新闻:您认为到底如何才能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在中东地区,中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影响,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相对有限。维护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主要还得靠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国家。依靠美国或欧洲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他们如果有意解决,早就介入了。因此,解决方案必须来自阿拉伯国家自身。

如果阿拉伯国家能够团结起来,采取一致的政策,他们就有可能主动与以色列对话,提出停止战争并坐到谈判桌上来。当前的挑战在于,双方尚未为谈判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因此,阿拉伯国家如何行动,将是关键因素。这需要他们内部的协调和统一行动,以促成和平进程的实质性发展。因为现在双方没有坐到谈判桌上来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就不行。所以我觉得,出路可能在于阿拉伯国家怎么做。

人工智能是人类共同问题 大国有必要加强对话沟通

直新闻:您之前提到数字时代的国际秩序,说这是一个自然资源消耗减少、但数字空间扩展的时代,我们也看到,人工智能(AI)的发展与应用给国际局势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尤其是美国采取的“小院高墙”的政策,就是要在数字技术方面压制中国。为减少潜在风险,当前主要国家之间的AI对话中,需要优先探讨哪些关键问题?您对达成相关共识有何预期?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数字时代不是自然资源使用的减少,而是自然资源产生的财富在全球财富中的比例缩小,它可能量还在增加,绝对量在增加,但它占的比例小,这是因为现在很大一部分财富来源于数字经济,而非传统的自然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国间关于AI的讨论并不仅仅是财富的问题,更多地涉及政治和道德问题。比如AI的使用会带来社会的大量失业,这就引发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技术进步和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性,与保障就业的必要性之间,哪个更重要?

这种问题已经超越了技术领域,变成了社会问题。就像有人说,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先进的技术,但如果最终结果是让人们失去工作,那么这种进步的意义在哪里?

现在许多社会和政治道德问题都与人和技术的关系紧密相关。比如,在马路上,当机器人的数量少时,人们可能会给机器人让路;但当机器人数量增多时,我们又该如何决定谁该优先?这类问题在AI的使用中越来越常见,而且这些问题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几乎在所有采用这些技术的国家都会出现。比如在核武器领域,关于AI的应用范围何处合适、何处不宜,成为了必须解决的关键议题。

直新闻:所以AI其实不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它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普遍现象。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对,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 图源:新华社

逆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 严重威胁国际合作

直新闻:您曾提及,今后的五年里,逆全球化仍然是上升趋势,民粹主义仍然是上升趋势,国际规范遭到破坏的现象仍然呈增加趋势。如今,我们恰巧处于一个科学技术进步,但是国际政治倒退的时代。您认为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避免对全球稳定造成长期影响?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我觉得,我们很难提出一个让各国都愿意接受的政策,但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理念,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为全人类带来好处。比如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们应该提“再全球化”,即减少这种相互隔离,尽可能多保护和保留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和融合。虽然美国可能不会同意这种全球化的观点,但提出这样的概念后,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那就不知道了。

所以从个人来讲,如果我们认为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不如早期的全球化,在两者都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两害相较取其轻,我们就选择“再全球化”。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加剧两极分化、全球化恐怖主义,以及将地方性灾难变成全球性灾难等,但它也促进了全球合作和交流。只是说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有弊端,看哪个弊端少一点的问题。

作者 |田鑫,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