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时间:2023-08-26人气:作者:未知

社评:中国的发展将击碎一切唱衰杂音

来源:环球时报

最近在一些美西方舆论中,“中国经济崩溃论”又沉渣泛起。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极度唱衰今天中国经济的同时,却对过去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以制造出一种“厚古薄今”的对比和反差。但事实上,他们和一路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同一群人,或者说同属一个群体。他们的结论早就下了,逻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情况来更换相应的素材。而每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出现都以这些论调自身的崩溃为结局,这一轮也不可能出现例外。


中国GDP 资料图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着新的困难挑战。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之概括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会议还作出了总体判断,认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概括和判断是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更是具有高度确定性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波浪和曲折,可能会让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有一些颠簸,但决不可能产生倾覆性的后果,也不会扭转前行的方向。

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恐怕内心也从来没有期望过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他们的叙事中充满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上一秒钟他们可能还在渲染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太好对其利益构成威胁,下一秒钟就开始谈论中国经济要衰退甚至会让全世界因此遭受苦难;上一秒钟还在采取遏制打压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行动,下一秒钟又假惺惺地担忧起了中国经济疲软所造成的风险。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应该“强壮”,什么时候应该“衰弱”,得看当天他们需要哪套剧本。要是采信他们的话,对中国和中国经济的认知一定是极其错乱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遭遇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更加需要坚持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杂音只会消耗全球发展的信心,最终也给自己挖了坑。

只要保持大的清醒,并不难看到,对今天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金融系统都处在历史上的高水平,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齐全的,中国的民用产品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科技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中国生活的安全与便捷更是有目共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早已得到证明。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基本面,与过去中国经济曾遭遇过的困难甚至危机时刻相比,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基础之上,拥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丰富的经验去应对挑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容易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不可能蹚不过面前的这条河。


中国街头 资料图

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一个直观的例子,中国平均每千人保有220辆汽车,而美国的这一数据约为800辆,日本约为600辆。中国只需要专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认真听取,对于那些恶意的唱衰之音,则根本无需理会。随着视距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将随之更加凸显,这些事实将再一次碾碎那些唱衰论调,让它们像过去无数次发生的那样,变成无足轻重的历史尘埃。

当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规律和难处,但也有每一个阶段的机会、空间和潜力。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太过薄弱,显性的增长空间因此也更大。现在我们各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好像容易干的事都干了,就剩下一些难啃的骨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中国经济就永远有着向上的空间和潜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我们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国经济也会因此生生不息。

延伸阅读:

拜登称中国经济是"定时炸弹" 媒体:其失言背后有玄机



美国总统拜登 视觉中国 资料图

8月10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一场政治募捐活动中声称中国经济面临困境,甚至以“定时炸弹”这样的极端言辞作出形容。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拜登的危言耸听在国际层面引来不少关注和担忧。或许是意识到拜登此番言论的突兀与失当,为了淡化其引发的波澜,白宫在8月14日就此作出回应,称拜登的讲话“非常坦诚”,并且认为拜登的“强势表态”“并不令人奇怪”。

然而,白宫的轻描淡写颇有欲盖弥彰之嫌。一方面,拜登提及的若干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并不是基于稳健而扎实的事实证据,更多地带有夸大甚至臆测的成分。另一方面,拜登的“误判”与“失言”不是一桩简单的事件或现象,其背后有着相当的玄机。换言之,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比现象本身更为重要。

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济走势

评估拜登的言论究竟有多少可信度、是不是“误判”和“失言”,理应以权威专业机构的相关研究作为依据。同时,如果涉及中美经济形势的对比,则不仅需要比对两者各自表现,还应该置于世界经济整体形势的背景下,方能得出较为公允客观的结论。然而,在拜登语出惊人的判断背后,恰恰缺少这些要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并且指出发达经济体是2022年到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IMF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2.1%放缓至2023年的1.8%,2024年进一步放缓至1.0%。对中国的预测则保持不变,2023年为5.2%,2024年为4.5%。



拜登 图源外媒

更具体地说,美国自身的经济形势实在难言乐观。从贸易来看,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降温,6月份的进口已降至19个月以来最低水平。从制造业活动指数来看,美国制造业活动已出现连续第九个月收缩。从消费者信心来看,多项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对经济形势心存忧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7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美国经济存在陷入衰退的可能性。

从以上事实至少可以得出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下行趋势,而这一下行趋势的主因在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第二,无论从近期还是中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增长态势难言乐观。根据这两点基本判断来审视拜登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会让人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拜登总统究竟有什么凭据、底气、又有什么立场,在对本国经济麻烦视而不见的同时坚定看衰中国经济呢?

更有甚者,则是根本不应出现的低级错误或者说硬伤。拜登在讲话中,声称中国的年均增长率在2%左右,还称中国目前处于退休年龄的人口数量超过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事实上,世界银行2023年6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指出,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为8.4%,2022年为3.0%,2023年预计为5.6%。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22年末,全国16-59岁人口为87556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

考虑到拜登丰富的从政经验,及其智囊团队的学识背景,这样的错谬可以说令人颇为费解。

“误判”与“失言”折射出的战略意图

如果将上述错谬言论简单归结为一时口误,当然再简单不过。但拜登就任总统以来的一系列涉华举动已向世人清楚表明,其不惜代价遏制中国发展的思路与频繁出台的种种打压措施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倘若仅仅关注对言论本身的解读,很可能会低估或忽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而后者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整体观之,无论拜登此番失言还是以往涉华诸多负面言论,基本上都对准了三类潜在听众。第一类听众是国际社会。近年来,美国念念不忘企图压制中国崛起,尽可能迟滞甚至阻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然而几番交锋至今,非但未能如愿,迎来的却是中国整体实力稳定而渐进的提升。仅凭一己之力遏制中国,于美国而言几乎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团结”盟友一同施压,就成为当前阶段的重心。拜登政府之所以屡屡就中国散布负面及不实言论,主要意图之一在于借此削弱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尽可能地阻碍国际合作对中国发展形成助力。



拜登 图源外媒

第二类听众是美国国内社会经济各界,尤其是企业界。随着对中国的提防与警惕日渐提升,美国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对涉华经济活动予以劝诫、监督、审查甚至直接禁止。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尽力避免本国企业在涉华经济往来过程中产生溢出效应,避免中国经济受益于相关合作。

第三类听众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美国国内政治极化、政治衰败的问题凸显,两党之间相互攻讦、互不信任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在此背景下,两党时常利用树立外敌、转嫁矛盾的手法,来达成政治妥协。拜登政府的涉华言论也有这一隐含用意,即通过强调所谓外部威胁来转移国内视线,弥合分歧。

中国的应对之策

拜登的“误判”与“失言”并不是孤例,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言行完全有可能再度发生。那么,中国如何应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应对重点:到底是应对言论本身,还是应对言论背后的真正意图。可以说,适时妥当地应对负面及不实言辞,有其价值和必要性。但就中长期来看,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应对,还在于瞄准其战略意图而化解、挫败之。这也是上兵伐谋的体现。

就此次事件而言,拜登言论的真实意图是动摇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站在中国的立场,最有力的回应与反击是以实际行动夯实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基础,深化彼此之间的经济纽带,构筑强韧有力的相互依存网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化解风险,是打消“脱钩断链”和“去中国化”企图、让种种错谬之论不攻自破的最佳方案。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