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5人气:作者:网络
真是不好意思由于最近工作繁忙杂事太多迟迟未能按照原定计划迅速完成后半部分让很多朋友久等了还望大家见谅
本文的上篇在这里漫谈武大与北大的历史渊源上
一民国前期零星单向的人才输送
一1919首次相遇
二1925不欢而散
三1927来去匆匆
二民国后期珞珈魂红楼铸
一北大老校长蔡元培鄂省大学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
二北大教授胡适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到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汉大学
三武大前校长刘树杞蒋梦麟时代北大中兴的重要功臣
四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学术水平甚至可以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相媲美
五后起之秀的雄心壮志至少要起而与老大哥似的北大清华诸校相抗衡
上篇补记
笔者在上篇中曾经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堪称北京大学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先后遭受奉系军阀与国民党当局的轮番摧残甚至还一度亡校在此期间该校原本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强大师资大部分都流失殆尽
北京大学作为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其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可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大事件北大的这场巨大灾难在客观上却给全国的很多文化教育机构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良机当时与北大自身的急剧衰落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则是从北大本校流失出去的北大帮校友群体在全国各地的众多新舞台上的呼风唤雨与兴盛一时1928年定名和改建的国立武汉大学当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1930年12月大公报上曾有一篇文章指出
至国民革命成功国府奠都金陵曩时北大师生因缘时会学优则仕上自首都教育行政机关下至大学专门校务并及各种国立学会图书馆等事业靡不兼容并包极一时之盛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刚刚改建不久的国立武汉大学作为全国高校中的后起之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要追赶上少数顶尖级名校自然尚需较长时日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不过在物质建设方面要赶超先进水平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特在此补充一点数据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点
先说岁入经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每年的办学收入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当年的岁入经费为431万元位居全国第12名北大为495万元全国第101929年武大为789万元全国第11北大为90万元上升到全国第71930年的数据不详1931年武大为1356万元上升到全国第6而北大大概是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全年岁入经费仅262万元已经下滑到30位左右了1932年武大为1111万元全国第6北大为102万元全国第819331935年武大岁入经费分别为1517万元1782万元1591万元全国排名34位而北大连续3年都是将近92万元排在78位
再说设备价值1929年北大为363万元高居全国第3武大仅84万元全国第171930年北大仍为363万元全国第3武大169万元全国第131931年当年新增的设备价值武大突然间就窜到了全国第1武汉大学91万元广西大学547万元清华大学511万元中央大学436万元而北大当年仅新增31万元实在有点惨不忍睹1932年武大当年新增372万元全国第5北大新增207万元全国第819331935年武大新增设备价值分别为526万元751万元796万元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1而北大1933年为232万元全国第719341935年更只有区区数万元全国排名30位左右这我就有点看不懂了那时候北大不是在中兴时期吗岁入经费也不少了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仅就财力与物力两方面而言北大已逐渐沦为一所普通的国立大学再不复昔日的最高学府之荣光而这大概也是蒋梦麟先生一开始并不是很愿意接长北大的一大重要原因吧不过他最终还是肩负起了这一重任带领着北大逐步走向了中兴
上篇中曾经提到北大校长蒋梦麟当时麾下有三驾马车文学院院长胡适理学院院长刘树杞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其中刘树杞曾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主任代理校长这里再补充一句早年毕业于北大的周炳琳1926年上半年曾在当时的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武汉大学经济学科的前身任教一学期因此他也可以被视为武汉大学校友
好了上篇就补充到这里了现在请大家继续阅读中篇
三计划经济时代特殊年代的人员流动
一院系调整中的北大与武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在政治上向苏联老大哥一边倒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全面学习乃至照搬苏联模式惟其如此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要对全国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外还要进行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主要是将民国后期的那些学科门类较多的美式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仅有文理两科的苏氏综合性大学及各种专业学院
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的遭遇大体上是比较相似的即原本都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不过北大总共有33个系武大仅有20个系随后工农医三大学院全部分离出去或并入其他高校或参与组建一批新的高校文法理三大学科亦有少量专业分离出去但更多的则是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并入本校
1934年在武昌街道口重建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显示了当时仅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的国立武汉大学的学科发展目标然而直到1947年武汉大学方才最终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目标与学科格局而且仅仅只维持了3年时间便因院系调整而宣告终结在20世纪40年代末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均拥有七大学院中央大学在成立之初更是一度拥有过八大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大学长春大学等校则均为六大学院其中北大武大台大河大长大均为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学科配置
写到这里有些话实在是不吐不快那就顺便说一下吧七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武汉大学主页上看到某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发表的一篇关于武大精神的文章这位熟谙武大历史的耄耋老人居然在文章中如此写道
武汉大学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所覆盖文法理工农医的大学这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也无法企及的1936年武大迁至乐山图书馆也完整地西迁四川书籍实验设备一路用船运输毫无损失
当时我简直目瞪口呆惊骇莫名后面那句话中的三处明显的硬伤暂且不论就说前面这句吧我完全不敢相信一位在抗战时期从当时仅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的乐山国立武汉大学毕业的著名学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来
于是我立即给他老人家打了个电话向他澄清了相关史实随后又迅速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将这个过度夸张的低级错误从文中删除以免其贻笑大方并将明显有误的第二句话修正为1938年武大迁至乐山图书馆也费尽周折西迁四川书籍实验设备一路用船运输
之所以在这里专门提及此事只是想告诉我的读者朋友们在很多问题上千万不要盲目迷信任何一位所谓的权威人士切莫想当然地认为像资深教授院士这样的学术大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出错的可能哪怕是最顶级的学者哪怕是在他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上一旦犯起低级错误来也是毫不含糊的
不同的是当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大部分都并入了北京大学也就是说当时北京地区最好的三所大学的文理科在全国范围内也都是顶级水平已大部集于北大一校完全就是一种傲视群雄碾压一切的存在在这场院系调整中北大固然是损失了全国顶级水平的农科与医科但在另一方面却直接抽掉了清华的脊梁骨大部分文理科还得到了燕大的躯体大部分文理科以及整个校园从总体上来看显然还是得大于失的而且也正是拜清华燕京二校强大的文理科所赐通过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可谓是轻而易举地完全压倒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等这些原本实力极其雄厚但却在院系调整中损失惨重的老对手毫无任何悬念地再次彻底奠定了全国最高学府的学术地位
至于原本也实力不俗的武汉大学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当时中南地区并入武汉大学的几所大学的文理科其实力与地位显然远远无法与清华燕大相提并论毕竟放眼整个中南地区除了在院系调整后仅有的两所保留大学之名的著名高校武汉大学与中山大学之外就再也找不出像清华燕大这么好的大学了如此一来由于工农医三大学院这半壁河山被分离出去而文理科又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补偿图书馆学除外总的来看武汉大学在院系调整中的所失可以说远远大于所得于是在院系调整过后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之间的实力差距便被迅速拉大了很多再也不可能有20世纪40年代时的那种与北大清华并列而无愧色的底气与豪情了
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主要是以行政大区为单位进行的但也有不少跨区的迁徙与流动在院系调整中华北地区的北京大学与中南地区的武汉大学之间由于国家的一项特殊政策曾经产生过唯一的一段联系1952年国家决定将全国各个大学哲学系的所有教师都集中到北京大学一所高校统一学习马列主义进行思想改造也就是说全国只保留唯一的一个北京大学哲学系其他大学的哲学系全部撤销最终北大哲学系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大学的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20多人就全国范围而言在大学中从事哲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学者竟然如此之少但当这些人全部集中在一所大学之后其阵容又可谓是蔚为大观了
当时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黄子通程廼颐周辅成江天骥石峻陈修斋张世英等7名教师全部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院系调整后全国仅存的北大哲学系中直接来自原武大哲学系的学者数量仅次于原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另外当时从其他大学哲学系转入北大哲学系的教师中亦有汪奠基洪谦2人早年曾在武大哲学系任教在上述9人中黄子通江天骥石峻汪奠基洪谦5人原本就是北大西南联大或燕京大学的校友
二李达与北大争抢人才的武大校长
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调任武汉大学校长众所周知李达是中共一大代表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不幸的是在他调来武大之后学校里却已经没有他所从事的专业了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无法容忍的事情于是在上任后不久李达校长便开始谋划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
李达武汉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531966
由于当时全国的哲学学者主要集中在北大一校因此其他大学如果要重建或新建哲学系其首要的挖人对象便是北大哲学系了武汉大学自然也不例外面对李达校长的盛情邀请有几位老先生大概是因为年事已高不是很乐意前往武大任教于是李达便将引才的重点放在了一批30岁上下的中青年才俊身上在他相中的那些年轻学者中有个别人一开始也不大愿意来武大但最终还是被李达求贤若渴的诚意与热忱所打动
据笔者统计在武汉大学哲学系重建前后李达校长从北京大学的师生校友中总共聘请了江天骥陈修斋唐明邦杨祖陶刘纲纪朱传棨杨敏才李昌登等8人来校任教这8人与北大武大的具体关系如下
江天骥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学系19481952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195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重返武大任教1998年退休2006年去世
陈修斋19491952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195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7年重返武大任教1993年去世
唐明邦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2018年去世
杨祖陶1945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1959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2017年去世
刘纲纪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61958年回北大进修美学2019年去世
朱传棨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随后入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进修2年1958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6年退休
杨敏才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61987年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李昌登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同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6年去世
在上述8人中江天骥陈修斋2人相当于是被李达校长请回了武大而其余6人则全都是直接从北大挖到武大的另外为了提高武大哲学系的师资水平李达校长还派遣了很多骨干教师到北大哲学系去进修比如早年毕业于武大哲学系的萧萐父李达在邀请他回母校任教之前便先行将其派往北大哲学系进修了半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纲纪当年在北大还没毕业的时候李达就曾亲自来到他的宿舍邀请他去武大读自己的研究生刘纲纪虽然深感荣幸但他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美学与艺术方面而且离开北大的众多师友也让他倍感失落来到武大后刘纲纪向哲学系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想要从事美学研究的想法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达校长得知后竟然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即将他派回北大继续进修美学甚至还专门让自己的秘书给北大校长江隆基和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写了一封介绍信于是刘纲纪在武大只呆了短短20多天之后便又回到了北大两年进修期满后刘纲纪重返武大再执教鞭最终在美丽的珞珈山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
1958年5月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中与在北大哲学系进修的武大哲学系青年教师刘纲纪左一萧萐父左二孔繁滋右二朱传棨右一等人在北京前门饭店前合影
李达校长爱才惜才乃至不惜与兄弟院校抢夺人才的事迹可以说不胜枚举这里再列举两个与北大有关的事例如前所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早年曾在北大学习任教过的武大哲学系副教授石峻此时又重返北大1955年又调到人大据他回忆在一次与李校长会见时他曾深情地对本人说过如果他早来武大是决不会放我走的这一直给我以非凡的知遇之感和难以忘怀的回忆
再如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韩德培1946年来到武汉大学法律系任教1947年任法律系主任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1951年任副教务长在校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20世纪50年代初主持中央法制委员会工作的王明曾邀请韩德培去北京和他一起工作但当时的武大当局没有同意李达出任武汉大学校长后在朝鲜战争板门店谈判期间外交部曾试图将韩德培调过去参加谈判但遭到了李达的拒绝当时李达曾经放出话来武大什么人都可以调就是韩德培不行
1955年韩德培因为在肃反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决心就此离开珞珈山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当时北大与外交部都希望将韩德培调过去工作然而李达校长坚决不肯放人有一天晚上还亲自来到韩德培家中进行挽留由于韩德培执意要离开武大和李达校长谈得几乎要吵起来最后两个人都满怀怒气不欢而散不过李达最终还是将韩德培强留在武大了
1957年韩德培在反右运动中被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到沙洋农场进行劳动教养1958年武汉大学法律系被撤销1960年韩德培在摘掉右派帽子后回到武汉大学担任外文系资料员后又改教英语196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再次试图将韩德培调去北大工作然而当时主持武大工作的副校长何定华依然不肯放人让韩德培离开武大的计划再次功亏一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武汉大学于1979年决定重建法律系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刘道玉曾在法律系筹备工作会议上充满感情地指出
现在看来1958年撤销法律系是完全错误的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是自己砸掉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今天我们恢复法律系就是纠正历史的错误重铸金牌现在恢复法律系正适时宜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在历史上法律系是我校的王牌系是武汉大学的骄傲如果说法律系是武汉大学的一块水晶那么它已经被打破了但是所幸的是晶体虽破但晶核尚存这晶核就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他是法学大师是我们恢复法律系的信心之所在我们坚信只要他登高一呼人才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的旗帜下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在他这个晶核的周围生长出一块美丽的巨大的晶体来
我想每一位武大法律学人除了应该对当年一手恢复重建武大法律系的刘道玉校长与韩德培教授心存感激之外也应该对李达与何定华这两位老校长充满深深的感恩之情如果不是他们二位当年高度珍视人才多次强行将韩德培先生留在武大坚决不准他调往北大那么我们武汉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重建法律系的晶核与信心将从何而来又怎么可能会有今天如此之高的学术地位
韩德培最终无缘北大的武大法学晶核
三曾昭抡对武大化学学科居功至伟的北大校友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之间的人员流动还有几例非常值得一提
1955年8月为发展原子能事业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原子能人才的机构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并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物理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97名优秀学生调入该研究室进行培养其中武汉大学物理系调选了10名学生前往北大就读在这10人中后来有张焕乔潘自强2人在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的要求下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设立了全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并从全国部分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学生来学习这门新兴科学此时武汉大学数学系三年级的沈绪榜即被选派到北大来学习计算机专业说来也巧他也是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以上三人均可谓为当时武大为贯彻国家意志而向北大输送的一批优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58年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北大校友曾昭抡先生来到了武大进而对武大化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曾昭抡
曾昭抡是曾国藩的侄曾孙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31194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化学系在有机理论分子结构制备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卤化物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是中国化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担任过4届会长和1届理事长还在该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用英法德文发表本国化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1952年更名为化学学报并担任了20年的总编辑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5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3年统一改称院士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抡于19491950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501952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19521957年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1957年56月间曾昭抡与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等科学家经过调查共同起草了一份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并由民盟中央向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正式提出6月6日在民盟的一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六六六会议上曾昭抡又与费孝通钱伟长黄药眠陶大镛吴景超等人就整风运动中的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然而不久后这六教授全都被划为大右派成为全国舆论界口诛笔伐的重点批判对象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撤销曾昭抡钱伟长等11人的学部委员职务直到1980年才恢复这一名誉
1958年3月中央决定将曾昭抡调到武汉大学任教由武汉这个当时被认为是最革命的大熔炉来改造这位赫赫有名的全国大右派分子刘道玉语曾昭抡所遭受的这些极不公正的待遇当然是他个人的极大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是对当时的武汉大学来说却是因祸得福地收获了一位重量级的学术大师
1958年4月曾昭抡只身一人南下来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他完全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事业之中据他当年的科研助手刘基万回忆曾昭抡一到武大就成天泡在学校图书馆和化学系资料室里无论天气如何每天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很快他就在武大领导建立了元素有机教研室这支科研队伍总是夜以继日地进行科学实验他们的实验室被公认是当时的武汉大学夜晚灯光最亮的单位之一随后曾昭抡又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写出了一部140万字左右的元素有机化学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该专业领域的丛书在国内化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1年暑假过度劳累的曾昭抡不幸病倒了并被确诊为淋巴癌当时对他本人封锁了病情在医院治疗了几个月之后才回到北大家中当时武大的领导要他长住北京疗养也有不少人多次劝他就此调回北京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坚持每年回武大两次每次三个月左右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年轻人上在他的领导下武汉大学的元素有机化学专业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在全国化学界异军突起1963年的冬天他曾经非常高兴地向自己的学生和助手们表示我在武大这几年的工作是我一生最满意的一段工作我对武大对大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令人无比钦敬的是在北京疗养期间已年过花甲的曾昭抡先生还专门邀请北大日语系的教师为他开日语课又请北大化学系与技术物理系的徐光宪教授为他讲授结构化学回到武大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又随同数学系的学生一起听完了张远达教授的线性代数课堂笔记记了一厚本并把每章的习题都做完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典范1964年曾昭抡还曾在一份思想汇报中豪情满怀地写道我虽年老有病但精神未衰自信在党的领导下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10年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昭抡俞大絪夫妇
然而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剥夺了曾昭抡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发挥余热多作贡献的机会文革爆发后不久曾昭抡的夫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俞大絪著名的许国璋英语第五六册主编便被迫害致死而他当时甚至无法回家送自己的妻子最后一程
很快到了1967年初曾昭抡在武汉大学也遭到了残酷的批斗和迫害不仅被扣上了全国大右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曾国藩的孝子贤孙等帽子甚至还在批斗大会上被当众公开对他本人保密了5年多的癌症病情1967年底曾昭抡在湖北医学院今武汉大学医学部第二附属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里含冤去世
1981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曾昭抡举行了追悼会并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他的骨灰盒中还陈放着一本这位杰出的北大校友在武汉大学工作期间所完成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元素有机化学第一分册通论
另外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停止了正常的招生工作到了1970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提出要在广大工农兵队伍中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式招收一批新生后来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随后武汉大学积极响应仿效北大清华的做法开始在湖北省内进行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试点1972年又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礼尚往来携手并进
一刘道玉又一位与北大争抢人才的武大校长
到了20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继30年代的王世杰与王星拱40年代的周鲠生50年代的李达之后又有幸迎来了一位同样杰出的校长刘道玉1981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21日的新华社电经中央批准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刘道玉许多武汉大学师生校友心目中的永远的校长19811988
面对着在过去种种左倾错误的长期摧残中急剧衰落百废待兴的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立下了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决心和誓愿在其领导下武汉大学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在短短几年内便一雪前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乃至被媒体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而刘道玉本人也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称赞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四进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朱九思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温元凯之一
刘道玉时代的武汉大学不仅校风自由民主开放活跃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整体实力也迅速增强与国内少数顶尖级名校之间的差距也大大缩小当时武大校内甚至还有一些人喊出了北有北大南有武大民主的北大自由的武大之类口号虽然这样的说法颇有攀附之嫌而且在学理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但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武大师生对本校的优良校风以及实力地位的高度自信与无比珍视如果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话那么20世纪40年代的那个敢于公开宣称与北大清华并列而无愧色的武汉大学终将会王者归来
当年的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全国很多大学的广大师生心目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就连北京大学也不例外笔者曾经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段传言说是有一次武大校长刘道玉访问北大没想到北大的研究生们居然打出了这样的横幅欢迎刘道玉来北大当校长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当面向刘道玉老校长本人求证其真伪刘校长告诉我这个传言他也曾经听说过但是这不是真的没有这回事北大他确实去过好几次不过没有一次是正式访问他每次都是私下去的而且都是出于同样一个目的那就是挖人
事实上刘道玉从北大的师生校友中为武大物色人才早在文革后期1973年出任校党委副书记之后就开始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如下几位
胡迪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研究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随后留校任教是北京大学概率统计教研室最早教员之一1973年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曾任系主任2012年去世
张尧庭中国应用统计的重要开拓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随后留校任教1976年被下放到贵州的山村中学1978年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后曾任武汉大学统计学系首任系主任管理学院院长等职1994年调入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去世
叶汝琏法国诗歌研究专家19481980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80年调入武汉大学主持创办武汉大学法国问题研究所后曾兼任法语系主任2007年去世
张学仁外国法制史研究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世纪80年代初具体年份没查到调入刚刚重建的武汉大学法律系
梁西中国国际组织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1953198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回到武汉大学法律系任教2020年去世
郑克鲁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晚清著名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之孙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841987年任武汉大学法语系主任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雷祯孝人才学的首倡者与创立者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1993年任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人才学研究室主任
黄念宁理论物理学家著名国学大师黄侃的七子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系研究生毕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体年份没查到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任教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先成为北大校友再成为武大校友
以上几位北大师生校友都是在刘道玉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期间来到武大任教的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对刘道玉治下的武汉大学心驰神往的北大师生还远远不止这些当时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两位学部委员院士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以及法律系主任张国华教授都曾主动提出希望能调到武大来工作要知道当时整个武汉大学化学系都只有查全性一位学部委员如果这三位北大教授都能如愿成行那么此事对于武大和北大的影响与震动都将是极其巨大的而最后的结果也可以想见当时的北大校方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多次差点就调到北大去了的武大法律系主任韩德培其子韩铁教授有一次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碰到了北大法律系的一位副系主任对方曾向他大发感慨说武大法律系有气魄职称问题解决得比北大快也比北大好这大概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当时连北大法律系的系主任都想跳槽来武大了吧
另外刘道玉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还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恢复了已被废止数十年之久的转学制度不仅允许学生在校内自由地转专业转系甚至还允许跨校转学这一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著名大学都有不少学生纷纷致信武汉大学有关部门或刘道玉校长本人希望能够转学到武汉大学来就读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学校隶属关系学籍和户口制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办理转校手续要比校内转学要困难得多最终成功地从这几所大学转学到武汉大学来的学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例其具体情形如何尚待进一步查考核实
20052006年间刘道玉老校长曾在多场讲座中专门提到了上述事例并且充满自豪地对那些从未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新世纪的武大学生们声称
平心而论我们武大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水平教学水平绝对在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南京大学之下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些北大清华中科大的学生要转到武大来呢就是因为珞珈山有一股清新的空气有一股民主的风气他们不是慕名我们的某个某个名师而是慕名武汉大学自由的学风
至于北大的某些优秀学者也希望能调到武大来工作刘道玉也作出了基本一致的解释
为什么人家要离开北京离开北大到武汉大学来呢到这个三大火炉来呢虽然武汉大学的气候炎热但是空气新鲜学术自由人家就图这一点
总而言之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武汉大学刚刚从历史低谷中走出来没多久居然就能对北京大学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众多师生校友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这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写到这里笔者也不禁心生感慨武大校长常有而刘道玉不常有假如我们武汉大学能够多出几个像刘道玉这样爱才惜才并且善于引才用才的校长就算超清赶北难度太大但恐怕至少也早就已经能够达到如今华五华东五校的水准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用华武来聊以自嘲
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两校渊源关系
令人遗憾的是在1988年初刘道玉校长被非正常免职之后武汉大学蓬勃发展的势头便黯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大学其改革与发展的脚步明显放缓甚至又开始走向衰落很快便从全国前十的水平迅速下滑到了二十位左右当时的武大师生曾经炮制出了很多看似好笑但更多的则是令人心酸的段子来描述学校每况愈下的颓势比如有人说
刘道玉带领武大向前走
带领武大原地走
带领武大往后走
带领武大到处走
还有人说武汉大学有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校园风景还有一个是下降速度
一所大学的衰落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刘道玉校长离职后武汉大学很快便从人才的净流入地变成了净流出地曾有人戏言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大学其师资状况可以用三光来描述
老年的死光自然规律不可抗拒20世纪中叶汇聚的老一辈学者在90年代前后纷纷凋零
中年的退光五六十岁的中年学者纷纷退休
青年的走光三四十岁的青年学者纷纷出走
还有人笑称90年代从武汉大学流失出去的那些人才足以在校外另外再组建一所武汉大学了这番话固然可以说明武汉大学造血的能力还挺强但更多地则是体现出武大当时的人才流失问题之严重
与人才的严重流失紧密相连的则是很多重要发展机遇的遗憾错失笔者曾经听说过一段传闻但不知真假特将其述录于此恳请相关知情人士帮我证实或者证伪谢谢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宝岛台湾的光华教育基金会曾与武汉大学洽谈合作希望能以冠名作为回报对武大的管理学院予以大力资助然而这项本来可以实现双赢的合作计划却被当时的武大领导层所否决据说在开会讨论此事的时候某位领导居然非常严肃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光华光华光谁的华
假如这个传言确有其事的话笔者倒是很想隔空反问一句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什么华吗
这可真是过度追求政治正确结果却成了政治不正确过于追求宁左勿右结果适得其反一不小心就成了极右而更重要的是好不容易从天下掉下来这么大的一块馅饼可有些人都懒得正眼看一下偏要一口咬定它有毒然后就直接扔掉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似乎是在武汉大学碰了钉子之后这个不知道要光谁的华的基金会又去找北大合作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家喻户晓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笔者真的非常希望能有人向我辟个谣这一切都是假的
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北京大学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也总是被隔壁清华摁得死死的就像同一时期的武大也被同城的华工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大当时再怎么困难也依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依然对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武大则是人才大量流失源源不绝地输出到全国各大高校和社会单位这其中有多少人去了北大笔者并不是很了解但应该是为数不少吧
据我所知武大有一位本校子弟出身的著名教授曾多次应邀到北大讲学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北大方面打算直接将他挖过去他本人也心动了决定接受北大的聘请特别是考虑到自己大半辈子都在武大生活也很希望能换个环境当时武大的有关领导还是努力挽留而且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啊如果连你都不爱武大了那还会有谁爱武大啊最后总算是靠这种感情留人的无奈方式勉强将他留在了武大对此这位教授也无比感慨当时的武大居然已经沦落到了只有极少数像他这样对这个学校有特殊感情的人才会心甘情愿地留在这里的地步了这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很多问题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百年校庆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校庆大会上正式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一年后以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为宗旨的985工程正式启动并首批选定了北大清华等9所大学予以重点支持这9所大学在十年后正式结为C9联盟当时社会上曾有个传言如果武汉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或者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合并谁率先合并便可成为传说中将获得国家重点支持的第十所高校不过这两项合并计划最后都失败了而上述4所大学最后也都成为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高校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此次四校合并让武汉大学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工科和医科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也基本扭转了过去十多年的下滑颓势再次回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就武大最近20年间的发展状况而言虽然和华东五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慢慢地坐稳全国前十的位置还是问题不大的
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大学仍然持续不断地为北京大学输送了不少优良师资与优质生源不过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对全国优秀人才的长期收割与大量吸收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早晚会出现饱和状态甚至开始外溢
比如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端人才数量的日益增多北大的教师门槛也越来越高基本上已经到了非海外名校博士不取的地步与此同时为了尽量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原则上也不鼓励甚至慢慢地不再允许本校的博士毕业生留校任教如此一来北大本校所培养的大量学术人才就得努力在校外寻找出路这种局面正是包括武大在内的全国其他著名大学招揽优秀人才的绝好机会而对于北大的师生校友们来说能够来到武汉大学工作或学习似乎也是个挺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武汉大学自身的发展进步学术水平与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学校所招收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稳步提升愿意来到武汉大学读研读博继续深造的北大学子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就目前而言在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职员队伍中都有大量对方的校友在本校任职因笔者现在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仅在此列举少数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难免挂一漏万欢迎大家补充
首先是北大教职员中的武大校友名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邹恒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93年创办武汉大学经济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982007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董辅礽经济学讲座教授
李玲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至1987年其间曾先后攻读物理学与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王奇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8年该系硕士毕业2008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系主任
顾海良20012002年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022008年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20082010年任武汉大学校长201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至于武大教职员中的北大校友据北大湖北校友会的不完全统计现在至少有100多人在现任校领导中副校长舒红兵唐其柱副书记赵雪梅3人均有在北京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中赵雪梅19911992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课程班学习舒红兵20002004年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唐其柱20042007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EMBA学习并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另外在武汉大学的12位党委常委中则有赵雪梅唐其柱徐业勤3人为北大校友
另外在武汉大学的院士队伍中除了前文中提到的曾昭抡先生之外还有张蔚榛舒红兵和徐红星几位北京大学校友
张蔚榛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至1951年1955年起任教于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并为中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开拓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去世
舒红兵20002004年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20052013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任副校长2014年起兼任医学研究院院长
徐红星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2012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年任院长为纳米光学领域的国内顶级学者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自建校以来长期都是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而自然科学相对而言就逊色不少了对于这一点刘道玉老校长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他当初刚刚上任的那个时候武汉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略有优势而理科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物理系更是理科各系中科研工作最弱的自从国家建立院士制度以来从武汉大学物理学科走出去的广大学子中曾先后有李钧李方华张焕乔潘自强张家铝万卫星等多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然而令人无比尴尬和难以置信的是在其教师队伍中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产生过一位院士
直到2017年北京大学校友徐红星以武汉大学教师的身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才终于为武大物理学科的这个极其尴尬的历史记录划上了句号实现了该学科在校教师两院院士零的突破在笔者看来此事对于武汉大学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也许并不亚于2018年在时隔69年之后武汉大学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们终于又开始在世界顶级的英国自然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了
北大校友徐红星武汉大学物理学科在校教师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两院院士2017其身后为1931年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大楼
展望未来我们大可继续畅想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之间的人员来往与流动将会更加频繁而密切而两校之间因为过去的种种特殊历史机缘所结下的深厚传统友谊也必将随着这些现实交往的持续深入推进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与升华
未完待续